隨著網購網貸越來越便捷,不少青少年消費與貸款額度失控,甚至有的卷入金融詐騙案。關于家庭、學校和社會在什么時候,以什么方式開始對青少年的財商教育,不少國家的做法值得借鑒:英國孩子投資理財,6歲就開始;俄羅斯中央銀行開發(fā)游戲,幫孩子建立金錢、收入、支出、預算概念;日本教孩子花錢先做計劃,借款需要考慮后果。 英國:6歲就開始學投資理財 對于3到5歲的孩子來說,小豬存錢罐是常見的生日或圣誕禮物。英國父母不只是教他們往里面塞硬幣,攢錢買糖果,還告訴他們怎么做才能讓有限的硬幣變多。英國孩子4歲開始上學前班,到了學校后,老師會逐步教會孩子們找出不同面值的貨幣,懂得錢是靠勞動獲得。而回到家中,有心的家長就會教孩子簡單記賬,面對一塊蛋糕或是一份超市廣告,和孩子討論哪些是必需品,哪些是“我想要”,但不是“必須買”。 早在2008年,英國就推出由政府資助、在中小學開設的兒童信托基金理財課程。參與這項課程的孩子們,通過數學、個人技能、社交和健康教育,學到如何在銀行開賬戶、使用自動取款機、編制個人預算以及利率和養(yǎng)老金知識。老師們會以兒童信托基金為例,教孩子們如何投資,管理自己的財產。 幫助孩子提高財商的還有英國的金融界。在英國學校的各個假期,都有當地銀行和教育機構合作,提供財商教育課程。記者也曾陪孩子參加過一次為期一周、每次1小時的在線教育課。老師是銀行的專業(yè)培訓師和教育機構的代表,他們從非現金支付、開設銀行賬戶的優(yōu)勢、如何規(guī)避債務風險以及對慈善組織捐款利人利己等方面,向7到9歲的孩子們介紹財務管理的基礎知識。 對于初中的孩子,相應的課程會更復雜,像如何看懂財務報表,理解商業(yè)保險的運作原理以及如何規(guī)避商業(yè)欺詐風險等。有家長反映,孩子們對于純粹的理論學習興趣不大,所以需要更多的實踐機會。但問題在于,英國的銀行只對11歲以上的孩子提供開設銀行賬戶的服務。所以這逼著一些家長自己研究編程來解決這個問題。露易絲·希爾的孩子8歲時,她發(fā)現孩子通過游戲機和手機購買游戲和充值,花了不少錢。她發(fā)現,這是很多家長的困擾。于是希爾和另外兩位家長一起創(chuàng)立了專門幫助家長培養(yǎng)孩子理財觀念的商業(yè)公司,他們?yōu)?歲以上兒童提供預付的金融卡和手機軟件,幫助家長教導孩子如何理財。 還有當地銀行機構聯手兒童藝術家,用孩子們能理解的方式講解“粒粒皆辛苦”“商機”等詞語的含義。匯豐銀行請兒童插畫師愛瑪·多德創(chuàng)作了真實版童話系列,把童話融入財商教育:想要新鞋的灰姑娘,成功創(chuàng)立商業(yè)品牌;白雪公主成了小有名氣的餡餅店老板娘。 對于進入大學階段的年輕人來說,之前接受的財商教育在這時會有更多的實踐機會。很多人從11歲開始積攢的零用錢存款,到了此時成為一筆可以投資的資金。一些年輕人會考慮投資一份養(yǎng)老金,在原先的積蓄基礎上,每月再固定節(jié)約出25到50英鎊不等的積蓄,存入養(yǎng)老金賬戶。如果每月存入50英鎊,那么在20年后,連本帶利就會有超過1.6萬英鎊的積蓄,喜歡低風險純收益的人更愿意選擇這種方式。 盡管如此,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理財高手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(fā)的兩年,也有不少當地大學生將自己的積蓄拿去買股票基金或投資數字貨幣,結果都是賠多賺少,年輕人的財務問題往往最終還要家庭內部消化。這時,家長就會提醒孩子,不要忘記了最初學習財商知識時提到的市場風險。還有一些家長會幫助孩子重新規(guī)劃人生,通過尋找更加合適自己的專業(yè)找到工作,用勤勞工作來掙錢,補上之前自己的虧損,這在英國人看來,也是財商教育的一部分。 俄羅斯:9月開設“金融通識”課 根據俄羅斯聯邦教育和科學部的要求,從2022年9月份開始,在俄羅斯全日制所有教學機構中都將開展關于金融通識的教育,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。上述課程幾年前就已經在部分學校開展試點。2019年已經有70%的學校開展金融通識教育,2021年,這一比例上升到86%。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(yè)負擔,金融通識不是獨立科目,而是將相關知識分散在數學課、社會常識課和地理課中。俄羅斯教育界專家認為,為了使俄羅斯社會有效應對經濟領域的發(fā)展變化,每一個公民都應當接受關于金融、財務、稅收、家庭開支等方面的教育,這些知識應當從學校就開始傳授。從根本上說,每個家庭、每個公民良好的財政狀況是整個國家和社會良好金融秩序的基石。 為了保障這門課在學校順利開設,俄羅斯教育和科學部、俄羅斯中央銀行、俄羅斯財政部等相關部門聯手,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,確定該課程的知識點,并將其有效地分散到數學、社會常識和地理課程中。比如數學課上教授百分比的時候,老師就可以采用貸款利息的具體實例;社會常識課上,教學生了解金融安全的常識,幫助學生識破網絡上的一些金融騙局;在地理課上,則著重向學生們介紹不同國家的金融狀況。 通過這門課,學生將學會編制家庭的收入支出預算,了解銀行系統(tǒng)提供的基本服務、個人在金融經濟關系中的義務和權利、基本保險門類、公民退休金、如何安全使用銀行卡等。每一個知識點都會根據學生年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。俄羅斯中央銀行專門開發(fā)了動畫片和動畫游戲,幫助低年級的孩子們建立金錢、收入、支出、家庭預算等基本概念。高年級學生將模擬現場場景,比如如何正確使用網絡轉賬,教學生們未來走上社會之后合理規(guī)劃個人財務,避免各種金融陷阱。 莫斯科當地一家網校的校長安娜·莫西荷娜認為,金融通識將幫助學生們明白金錢的價值。從小建立正確的收入、支出概念,分析家庭預算,編制個人的財務花銷計劃。他們將學會公開平靜地討論一切有關財務的話題。這樣走上社會之后,他們可以正確地編制自己的家庭預算,進行儲蓄或者投資理財,有理有據地向老板要求正常的加薪。學校還幫助學生們建立起一個概念——金錢只是實現生活目標的一種手段,但并不是用來衡量個人價值和重要性的唯一指標。 “金融通識教育在俄羅斯學校推行后,深受學生和家長們的歡迎。”全俄教師工會組委會書記奧爾加·米拉索娃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。事實上,有很多家長對于該領域的知識十分欠缺。孩子們在學校接受這樣的教育之后,十分積極地關心家庭財務問題,幫助父母編制合理的家庭預算開支。曾有這樣一個鮮活的例子,一個九年級學生的父母因為一筆8萬盧布的小額貸款,差點失去了住房。這個學生利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,在訴訟中給了父母很大的幫助。 日本:進行“借款恐怖性”教育 為了讓孩子的金錢教育追上歐美國家,日本將2005年定為金融元年。從這一年起,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學校聯合開展各種財商教育活動,教授包括金融、投資、稅收、生活與錢等內容。 日本從小學開始就教孩子學習如何有計劃地花錢。比如在準備出門買東西之前,要先列個購物小計劃。寫好需要買的物品和數量,防止臨時沖動亂花錢以及超量購物。 筆者女兒在小學5年級的時候,參加了一次印象深刻的與花錢有關的角色扮演課程。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選擇模擬不同的投資活動,有產品生產銷售模擬、自由購物模擬和銀行存款模擬等。大家用啟動資金參加自己看好的“投資活動”,可以把錢存銀行收取利息或購買物品。最后要自己做統(tǒng)計表格,計算出收支盈虧情況。通過角色扮演活動,讓學生學習最基本的金融概念和相關知識。 日本孩子理論上從一出生,就可以擁有自己的銀行賬戶,最初存入長輩給孩子的成長金,孩子稍大一些,通過家務勞動等方式獲得的零用錢也存入自己的賬戶,建立存款意識。日本長輩在新年時會給孩子紅包,這些錢由孩子自己管理,開立賬戶,讓孩子從小通過存款金額的增減,了解錢的重要性,并借此學習對金錢的規(guī)劃管理。 一項關于日本兒童生活與金錢的相關調查發(fā)現,日本小學生的零花錢一個月普遍為500日元(約合人民幣25元),初中生約人民幣50元,高中生約人民幣250元。一般情況下日本大學生都要打工,自己掙學費或者零花錢。 日本人本著不給身邊人添麻煩的原則,基本上不會向身邊人或家人張口借錢,他們會首選去銀行或者借貸公司貸款。日本大學生的貸款比例非常高。據調查,日本大學生每2人就有1人申請助學貸款。這個貸款的責任人并不是學生家長,而是學生本人。助學貸款可以免息或者只需要支付少量利息,就可拿到錢繳納學費,等到畢業(yè)上班后,由學生本人自行償還。 由于借款很容易,為防止過度消費,日本要求家長對孩子進行“借款恐怖性”教育——錢既是工具,也是可怕的東西。日本每年約有3000名大學生無法償還貸款,宣布破產,他們的消費及日常生活受到限制,作為連帶擔保人的家長或者朋友也會受到很大影響。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:“如果因為期待未來的收入而習慣性地提前消費,那是非常危險的?!本煲矔ㄆ谶M行金融詐騙和消費過度造成個人破產等種種教育培訓,讓年輕人能夠慎重對待金錢借貸,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