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的勞動教育,如何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參與度、認同感,繼而成為其習慣養(yǎng)成?在山東建筑大學,勞動教育不再是板著面孔的“老先生”,更像是與學子們朝夕相伴的“好友”:它是校園中穿梭的各色志愿服務“小馬甲”,是棲身于花草樹木中的實踐課堂,是講述校園建筑文化之美的學生講解團…… “勞”字嵌入志愿服務,校園防疫陣線高高筑起 自今年3月山東建筑大學校園進行臨時封閉式管理以來,校園里出現(xiàn)了許多“彩色馬甲”,熱能工程學院的橙色,藝術(shù)學院的紅色,計算機科學與技術(shù)學院的藍色,外國語學院的綠色……與次第開放的迎春、白玉蘭和粉櫻一道,構(gòu)成了這個春天的別樣風景線。 自疫情防控阻擊戰(zhàn)打響以來,山東建筑大學團委積極探索以“勞”為核心的志愿服務新模式,將勞動教育與志愿服務相結(jié)合,整合公益類社團、院級志愿服務隊力量,搭建校院兩級志愿服務體系,助推勞動教育落地。 活動開展以來,來自各個學院的5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們身穿代表本學院顏色的馬甲,按照以區(qū)域和日期為單位制訂的志愿勞動工作日程安排表進行輪崗換值,承擔了全校范圍內(nèi)每日所需的全部志愿服務工作。 核酸檢測點每日的人流量動輒數(shù)千人,天氣陰晴不定,然而不變的是學生志愿者們一遍又一遍“請保持一米距離,戴好口罩,出示預約碼”的貼心提示,以及在餐廳勸導間隔排隊和分散就餐、在超市操場等人群密集場所提醒佩戴口罩等協(xié)助維持秩序的忙碌身影。 愛心反哺,勞動過程也是育人過程 除了必需的生活物資,臨時封閉式管理的校園里還運進了許多“愛心禮物”。T恤、牛奶、口罩和洗手液……是各個學院給學生們準備的“抗疫愛心大禮包”。 學生志愿者們早早地等在校門口,把一箱箱愛心物資搬運到宿舍樓前。下午2點的太陽還有些毒辣,志愿者們的汗順著臉頰淌到手里搬著的紙箱上,但大家不懼疲憊,分類逐一發(fā)放。 這所高校將勞動教育視為育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付出者給予愛心反哺,讓勞動光榮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。5月1日勞動節(jié)這天,這所高校的師生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——兩顆圓滾滾的煮雞蛋。學校為慰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師生員工,自早上7點開始,在三個食堂送出了3萬余個雞蛋。 “今天是勞動人民的節(jié)日,餐廳的工作人員們不但沒有休息,還早早地起來給我們煮了雞蛋,我們怎么能無動于衷,總要做點己所能及的事?!辈糠诸I(lǐng)到了“愛心雞蛋”的學生們在活動結(jié)束后主動幫助餐廳工作人員清理衛(wèi)生、回收餐具。 食堂這邊有“愛心雞蛋”的勞動反哺,教學樓那邊有社會實踐的勞動動員。外國語學院的師生們在勞動節(jié)這天成立了山東建筑大學“美麗中國”“推普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”兩支主題社會實踐團隊,將勞動教育貫穿外語人才培養(yǎng)體系,結(jié)合“外語育人”“課程思政”,進一步拓展“勞動+專業(yè)實踐”育人廣度。 勞動教育課堂搬出教室 走在山東建筑大學校園里,仔細留意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個學期負責校園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和美化的工作人員似乎換了一批新人,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0歲,力氣足、干勁大,揮起大掃帚扛起長水管毫不費力。但好像有些不太專業(yè),掃帚一不留神沒拿穩(wěn)就砸在了腳上,扛起了水管卻控制不好方向。 他們工作效率不算高,工作過程不免狀況百出,但自始至終干勁十足,工作成果也可圈可點:把草叢里散落的垃圾撿拾干凈、完成綠化區(qū)域的澆水工作、幫助清理了映雪湖的積淤、把橫擋在路上的共享單車搬到路邊擺放整齊…… 這是參與校園勞動的學生們,他們同時也是在參與實踐課程。 山東建筑大學將勞動教育與通識教育、專業(yè)教育、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教育有機結(jié)合,開設(shè)了由8學時理論教育與24學時勞動實踐組成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程“勞動與生活”。 各學院響應學校號召,根據(jù)學校劃分的“安全文明責任區(qū)”,將勞動教育的課堂搬出教室,搬到了校園內(nèi)公共設(shè)施和花草樹木旁。 “之前時常看見大爺們在綠化帶旁邊忙碌,覺得澆澆水剪剪枝的工作沒什么復雜,這次親自上手做了之后才知道,看上去簡單的勞動其實并不輕松?!眳⑴c課程的陳勵陽同學感慨,“一次體驗,幾番辛苦,多重感悟,勞動十分不易,勞動者萬分光榮”。 該校還進一步落實每周四下午的“全校衛(wèi)生大掃除”工作,為各宿舍發(fā)放垃圾袋和84消毒液,并鼓勵住校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一起加入到勞動行列,師生合力,共同營造整潔舒適的生活環(huán)境。各學院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明宿舍創(chuàng)建活動,“最窗明幾凈宿舍”“最綠意盎然宿舍”“最溫馨友愛宿舍”紛紛亮相,充分調(diào)動了青年學生的勞動積極性。 勞以育美,動手實踐也動腦體悟 在這所大學的校園里有幾位鼎鼎有名的“老牌明星”:黃墻紅瓦的鐵路建筑展館、古樸自然的岱岳一居展館、年歲過百的地圖地契展館……它們是學校閃亮的“名片”,向外傳遞著別樣的校園建筑文化。而在“幕后”負責介紹這些“老牌明星”的,是來自各個學院的學生志愿者組成的校園文化景觀志愿講解團。 懷揣著對這些老建筑的熱情和對校園景觀的熱愛,講解團成員們每周休息日在各個展館內(nèi)值班,為參觀展館的學生、老師、游客等講述這些老建筑的文化故事。校園未實施封閉式管理之前,他們承擔了每學年千余人次的接待工作,專業(yè)的解說和耐心答疑為這些老建筑帶來了經(jīng)久不衰的盛名。 “展館是我們的朋友,也是我們的‘家’,在這里做講解工作的那些時光,早已將我們和這里緊緊系在了一起。我們了解它們所有的故事,它們也承載著我們與伙伴一起勞動、與朋友共同了解建筑文化的許多故事。”講解員嚴樂心同學說。 為將勞動教育的實踐性與美育的涵養(yǎng)功能相結(jié)合,山東建筑大學還開展“勞育+美育”主題教育活動,帶領(lǐng)學生們開展植綠護綠活動。 在山東建筑大學團委書記王鵬看來,為社會主義事業(yè)培養(yǎng)輸送德才兼?zhèn)涞慕ㄔO(shè)者和接班人,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初心和使命,也是未來進一步落實勞動教育工作始終的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。